首页 > 都市言情 > 你不是我怎知我心中苦与乐 > 寄宿的起因

寄宿的起因(1/5)

目录

在我接受心理治疗的这几年里,荣格派的心理医生将我抑郁的原因,归结为“寄宿学校综合症”,这是由荣格精神分析学家乔伊·沙伟林joy schaverien总结的一类病症,她发现在寄宿学校长大的人,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来自父母的爱和监护,这种创伤将伴随他们的一生,导致他们出现包括抑郁、难以建立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症状和行为。

我更愿意将我正常和发病的时候称为我的理性和感性状态,那是我分裂出来的两种人格,理性时,我是一个不畏困难险阻,独立自强的好孩子,父母因为对我有望子成龙般的期望,所以才忙于工作养家,我才会来到这里和优秀的人,一起学习,一起进步;感性时,我是那个躲在棉被下崩溃的蚕宝宝。

在我处于理性状态时,我并不能完全认同这类观点,起码需要设置一个先决条件吧,至少证明这些孩子,在进入寄宿学校之前是在父母关爱下,长到十几岁的。而当时被一起锁在寄宿学校的孩子,谁不是背着一身的故事来到那里的呢。与其听教育评论家诟病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,不如探究一下孩子在家中的处境吧,毕竟,供求关系下,有需求才会有供应,出走,正是当时的我,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强烈需求。

第一次逃跑,其实我不承认那次是逃跑。那时候我和父亲,还是父慈女孝的阶段,我们初来乍到,他疲于工作,我不精于方言,与其被坏孩子叫乡巴佬,我情愿一个人看书,一个人玩儿。那次,最疼爱我的二姑父,允诺会给我买一个洋娃娃,我心心念念一直记挂着,不久后的傍晚,我听见奶奶和姑妈的电话中,提及了礼物已准备妥当,那夜我便没办法再转念其他事情了,顾不得去考虑独自出门的危险,我便在第二天一大早踏上了接洋娃娃回家的旅程。那时候我们还住在龙华,目的地在浦东东昌路,实话说,你让我现在独自开车再走一趟,我也得儿不断地盯着导航,可见,需求的力量已然完全战胜了恐惧和无知,何况那时,我还是个孩子。最后的结果便是,吃惊的姑妈,吓哭的奶奶,愤怒的父亲,开心的孩子。那种被担心的感觉,远比得到一个洋娃娃更让人满足了。

事后,无论我如何辩解,那次都被定义为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家出走,经历的多了,也就不是最后一次了。

我不喜欢我的后母,不光因为她和她的儿子抢占了我父亲的爱,我更恐惧于她的期望,常常让我觉得这份期望不是来自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望子成龙,而更想是一种炫耀。炫耀我非她亲身,但她仍然把我教养的很好。父亲的开业典礼,公司尾牙,合作伙伴聚会,虽然我只是个孩子,但只要我被带去那些场合,被冠以父亲孩子的名义,我就必须优秀,必须得体。为了父亲,更为了她,却没有人为了我。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糖果味的旧时光 我的一生未曾失去过你 我和女魔王在异界 战锤来世 斗罗大陆之纵横捭阖 在哆啦A梦里的懒散人生 梦起航天 武统全球 神秘复苏之二腿 一个午夜无眠的人
返回顶部